一個好電影之所以能夠「深入人心」,跟類型沒有關係。有些時候,甚至不完全因為創作上的「思維」或「才情」,而是深刻而微妙地為觀眾保留了一個參與進去的「位置」,參與進去,然後投射,共鳴,感動。觀看《我們的那時此刻》,不只是欣賞一個紀錄片,而是一次珍貴的心靈體驗。以觀眾的成長記憶為基底,衍生成「撫今追昔,眺望未來。由電影,到人生。」的奇特「後座力」。從「電影」這樣的視窗,擴大去擁抱了跨越幾個世代台灣人的悲喜。真摯,宏觀,彌足珍貴。

《我們的那時此刻》涵蓋著兩條漫長跌宕的「時間軸」,一個是五十年來父親節香港的台灣社會變遷,一個是「金馬獎」從民國51年首辦之後的替嬗沿革。

電影,做為兩個時間軸重疊的「交集」,既是台灣這個特殊環境在無數次時代的「荒謬與折衷,激進與妥協」等等異常蛻變元素強烈激盪、抗衡下的產物,也反過來,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,哺育著被這些時代的波濤拋來拋去的,卑微人民們。

導演楊力州處理這兩個龐大時間軸的筆觸,是細膩而精準的。「細膩,精準」的不是事件時間點的「對切」與「啣接」,而是彼此激蕩、相生的情感,以及它們互為因果的關係。

▲電影《我們的那時此刻》導演楊力州。(圖/公關照,2016.03.02)

所以,《我們的那時此刻》不是一個「鉅細靡遺,照本宣科」的「流水帳」,它從電影看台灣,從電影看這段歷史,以及觀眾現實生命裡的這段「人生」。他關照了變遷,紀錄了集體記憶,解讀了記憶中所承載的庶民情感,也從一個創作者的立場提供了視野與態度穿戴裝置推薦。這個筆觸,是沉澱了厚實的「電影VS.人」的理解,整個消化之後,才有可能如此信手捻來的筆觸。

▲觀看《我們的那時此刻》不只是欣賞一個紀錄片,而是一次珍貴的心靈體驗。(圖/海報,2016.03.02)



父親節節慶活動
arrow
arrow

    ma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